鸟基吧 niaojiba.com

媒体:退休老人成垃圾回收主力 让这种曾经被诟病的思维再回来

本文已帮助了441754人

  我们小区里也是这种现象,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每天守在垃圾桶旁边翻捡可回收的垃圾。按照官方口径,2021年北京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而2035年左右,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破4亿,占比将超30%。数亿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方式,将成为社会到政策层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老年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政府政策层面也应向老年人出台一些倾斜政策,鼓励有能力的人再就业或创业,为没有能力的老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而作为老年人自己也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一些老人捡垃圾等不是不可以,就是要处理好自己捡到的垃圾乱堆乱放问题,不要影像周围邻居的生活。

  还有很多老人的退休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合唱,跳舞,打太极拳,书画等等。我的志愿团队中年龄最大的70岁,还有一位68岁的大姐,她们性格开朗乐观,经常参与各种社区或其他公益活动,跳起舞来,唱起歌来比年轻人还放的开。在头条里我也认识了很多老有所为的退休后的朋友们,他们过着自己平凡而充实的老年生活。

  我今年55岁,女副高提前退休,到2035年68岁,我将以什么方式度过我的老年生活呢?我现在也在学习和培养兴趣爱好,参加公益活动,为老年生活做准备。祝愿老年朋友和像我一样即将步入老年生活的朋友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

  我不想说捡垃圾的老人了。今天想说两句心里话:在我们生活的小区里,50岁上下的女职工日渐增多。女人的这个年龄,正是人生最值得运用的年龄:身体还比较健康,孩子已经长成,但是还没有结婚,没有孙辈出生。这时候的女人,精力充沛,没有背后的负担(绝大多数是这样),工作经验丰富,有些还是工作能手。

  而正是这时候,她们被从工作上退下来。

  退下来以后,她们只好或者聚在一起玩手机,玩扑克麻将,跳广场舞,结伴旅游等等。单位里,补充一些年轻人,要培训,要教育,要挑起工作担子,还需要一些时光。甚至有的单位,还招不到合适人选。

  我感觉这是一种人力资源浪费。是否能想想怎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问题。千万不要认为: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有的是。让这种曾经被诟病的思维再回来。

  更不能一方面喊:劳动力资源缺少,一方面浪费着人力资源。 9月21日10点,69岁的张贵英从位于北京北四环的家中推着婴儿车出发了,婴儿车上装载着她过去五天收集的纸壳与矿泉水瓶。

  因为腿脚不方便,从家到废旧物品收购商约800米的距离,她需要一瘸一拐地走上15分钟。在收购商那里,结算过程总是很短暂,甚至不需要言语沟通——收购商把纸壳一股脑地堆在称重称上,喊出一句“16公斤、17块5”,紧接着拉开腰包取出现金递给张贵英。张贵英全程无言,接过钱就继续推着婴儿车寻找新的纸壳。

  在周边小区转悠寻找、售卖纸壳等可回收废品是张贵英少有的户外活动。更多时间,她只能围着家庭生活转,包括买菜、接送孙子上学以及看电视。

  为了不讨儿子嫌弃,每次捡纸壳时,她都会换上那套暗红的印花长袖与灰色裤子,那是她7年前从老家贵州投奔在北京工作的儿子时就带上的衣物。而目前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是她与儿子经过数次争吵才得到的结果。

  她推着的婴儿车,在7年前是孙子的专属。4年前孩子上幼儿园后,则意想不到地成为她运输纸壳时最省力的工具。

  张贵英说:“老家已经回不去了,只能在城里给自己找点事做。小区附近又没认识的老人,加上口音问题和他们也说不上话。”

  在北京上万个社区中,像张贵英这样捡可回收垃圾的老人还有很多。

  据曾任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的王维平调研,2000年初期最高峰有15万拾荒大军在北京走街串巷拾荒。因回收价格的走低、回收品类的缩减以及市场规范化发展,曾经负责北京不同区域垃圾捡拾的“四川帮”、“河南帮”等已经悉数离去。这种传统的垃圾回收模式更多成为这座城市老年人的专属。

  一开始,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种改变。渐渐地驻守在小区里的收购商们发现客户只剩下老年人;平台化回收企业在地推时发现最意想不到的阻力是老年人群体;出入办公楼的白领子女,也在与父母就垃圾捡拾的争吵中无奈、妥协。

  按照官方口径,2021年北京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而2035年左右,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破4亿,占比将超30%。数亿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方式,将成为社会到政策层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分享鸟叫声
点击右上角图标
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