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头凤鹛鸟叫声音好听吗?褐头凤鹛的鸟声怎么样
褐头凤鹛的声音十分好听的。褐头凤鹛是莺科和凤鹛属的鸟类,叫声非常清脆,听着不仅悦耳还赏心,所以很多人喜欢褐头凤鹛的鸟叫声的。
关于褐头凤鹛的鸟叫声,鸟基吧网站上有免费试听的,进入本站首页搜索一下《褐头凤鹛》即可在线试听。
褐头凤鹛英文名:Taiwan Yuhina
纲目科属:雀形目 / Passeriformes莺科 / Sylviidae凤鹛属 / Yuhina Brunneiceps
描述:中等体型(13厘米)的凤鹛。
羽冠具栗色的冠盖,侧缘黑白色。
黑色的髭纹成一线环耳羽伸至眼后。
喉白而具黑色细纹。
下体余部近白,胸沾灰,两胁有栗色杂斑,背、两翼及尾橄榄灰色。
虹膜-红色;嘴-黑色;脚-暗黄。
叫声:圆润而甜美的叫声too, mee, jeeoo…
分布范围:台湾特有种。
分布状况:常见于海拔 1000~2800米的温带森林。
习性:性合群活泼。
藏隐于森林较低层,常加入混合鸟群。
不惧生。
仅分布于台湾山区。雌雄羽色相似。
前额和头顶羽冠红褐色,后部羽冠、枕、后颈、眼先、眼上、眼下、头侧、颈侧、耳羽、颊白色,头的两侧紧接红褐色冠羽之下有一宽的黑带并能随羽冠竖起,颈侧有一黑褐色横带,颚纹黑褐色,自嘴基至颈侧末端与颈侧黑褐色横带相连, 眼后有一黑褐色线伸至后颈,与颈侧黑褐色横带相连。
背、肩、腰、尾上覆羽和翅上覆羽橄榄灰褐色或淡灰褐色,上背和肩以及两翅覆羽羽干末端有的微缀白色,飞羽灰褐色,末端黑褐色,外翈羽缘橄榄绿色或草绿色,尾羽浅黑褐色或橄榄褐色,外翈羽缘灰白色。
颏、喉、 胸白色微具不明显的黑色细纹,其余下体亦主要为白色,胸侧微沾黄色,后胁缀有栗褐色。
虹膜红色,嘴黑色,脚肉红色或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长♂115~130毫米;嘴峰♂9~14毫米,♀12~13毫米;翅♂57~65毫米,♀61~62毫米;尾♂42~49毫米,♀47~49毫米;跗蹠♂18~19毫米,♀17~19毫米。
繁殖期间多成对或单独活动,其他季节多成小群。
小群一般约3至7只频繁地活动在乔木枝叶间,时而在枝间跳来跳去,时而悬挂于枝头,有时也下到林下地上灌丛中活动和觅食。
[3] 也会与其它同等大小的鸟类如绿背山雀、绣眼、雀鹛、红头长尾山雀等混群活动。
但混群的时间颇为短暂,不久又离群他往。
其栖所的喜好依序为树林、空旷疏林、果园、建筑物和池塘。
多对亲鸟共同组成一个群体,共用1巢,合作生殖,并共同防御领域。
亲鸟群的组成从3只到8只不等,而以4只1群最为普遍。
鸟群的结构既固定又紧密,在繁殖季的日常生活皆以鸟群为活动单位,然而在同群内的活动中,仍有两两成对在一起的现象,且在闲暇时会相互为对方梳理羽毛。
繁殖季鸟群活动的路线和夜宿地点十分固定,在一起觅食或树间移动时,彼此皆以“吱、吱”的鸣叫声作为联系的讯号,然而在雄鸟个体间存在著位阶关系,通常由一特定的雄性个体,以高声鸣唱来宣示领域,另1只次阶的雄鸟,只有等到高阶的雄鸟不在附近时,才会以较小的音调鸣唱。
如遇到别群的褐头凤鹛会发出警戒声,并有驱赶的动作。
休息时同群个体间有相互理羽和夜间共眠一处的现象。
食性:杂食性。
多在树冠层的枝叶间啄食花蕊、花蜜、果实、种子和昆虫,有时也会于清晨到路灯下啄食前一夜聚集的夜蛾。
迁徙:褐头凤鹛在台湾为普遍的留鸟。
冬季严寒时,有向低海拔作垂直迁移的现象。
鸣叫声:鸣唱声为宏亮、婉啭、圆润而悦耳的“吐米酒”或“吐米-米-酒”。
在小群活动时多以音节快速的“吱、吱”相呼应。
- 上一篇:斑鸠的智商相当于几岁
- 下一篇:斑鸠晚上看得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