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提前百日入枯 成“大草原” 湖泊是地球的眼睛
干成这样?这个夏天太难了!曾经一望无际的鄱阳湖洞庭湖“瘦成闪电”,沦到靠引水救济的程度?
对于这个夏天,相信大家一定会吐槽。
连续的高温,各地出现越来越多的热射病患者,让顶着酷暑工作的人怎么办?更让人郁闷的是,热就算了,还缺水。
多日万里无云,老天爷不舍得下一滴水降降温。
受旱灾的影响,人缺水、厂缺水、庄稼也缺水,空调不敢开太低,时不时停电,这日子咋过?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长江流域遭遇了近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今夏长江中下游水位创历史最低,嘉陵江不少河段见底,近五十多条河流干涸。
令人意外的是,我国两个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缺水程度最为夸张。
要知道洞庭湖最大时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蓄水量在400亿立方米以上,鄱阳湖鼎盛时期面积直逼我国第一大湖青海湖。
这俩巨无霸今夏成了难兄难弟,没了一点湖泊的样子,从卫星图上看几乎“瘦成闪电”,依我看可以改名叫“洞庭河、鄱阳河”了。
一直以来,洞庭、鄱阳湖都被当做长江的“肾”。在汛期,这俩肾能存水,在旱期,它俩能往外送水。
不仅如此,江西和湖南还紧紧依靠它们呢,对工业用水和生态水资源调配有重要作用。
美中不足的是,一旦长江流域普遍缺水,出现今夏这种情况,这两大湖的作用则大大减弱。
最近洞庭和鄱阳湖的干旱牵动人心。
很多人盼望着洞庭湖和鄱阳湖大坝早点建成来蓄洪抗旱,造福周边百姓。
不过有很多因素成了修建大坝的拦路虎。
首先是洞庭、鄱阳湖的上游水源植被破坏严重,下游过度开发、生活生产污水偷排已成常态,水资源污染问题愈发严峻。
其次是湖边乱建居民区,严重破坏了水土资源和生态平衡,居民意见不一,动工后能否有效集中安置周边群众也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倘若真心想解决问题,还得先从自身治理入手,先改善水源生态,再处理河岸人为破坏行为,保护蓄水区环境条件,规划如何安置群众,才能考虑建造大坝的事。
为了今年能顺利度过难关,各地应加紧抽调水源补水,缓解洞庭、鄱阳湖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还有的朋友说既然好多河流都干涸了,不如直接挖深河床,兴修水利,汛期能多蓄水,旱期能有水用,一举两得,多好的事!
想法是好,但这个事能不能干,还要打一个问号。
直白点说,河道治理一定会涉及利益纠纷。
采砂要规划,很多河道附近都是农田,甚至干枯的河道也被人作为农田,想解决这些没这么容易。
再者就是规划问题。找谁挖呢?怎么挖呢?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单凭空想是没用的。
还有挖河道挖多了容易引发堤坝安全和土地塌方问题,出了事儿谁也承担不起!
最后要说这个投资和成本问题。
水利工程虽和铁路,电力,航运等行业一样,与民生息息相关,是造福一方的好事,但不能盲目开办。
投资大,代价大,回本周期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做决定和解决的问题。
衷心劝告大伙一句,今年这种高温和干旱问题可能不是偶然,而成为未来几年的必然。
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很直观也很复杂,今夏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养成节水节电的好习惯,积极配合政府的协调规划,共同渡过这个难关。毕竟可持续发展才是长远之计呀!
鄱阳湖惊现生命枯竭之树,八百里洞庭变青青草原。保护湖泊生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汪青翠的眼眸,而不是一滴眼泪!
受降水偏少及持续高温影响,长江流域出现罕见的旱情,本应该双抢(抢收、抢种)的时节,变成双抗(抗旱、抗疫)。
2022年8月21日,航拍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进贤段水域,惊现“生命枯竭之树”自然景观(图1-3)。鄱阳湖提前100多天进入低枯水期,刷新最早进入低枯水期记录,鄱阳湖水面面积较6月已缩小3/4。
而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则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85至6.13米,从8月4日起,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就低于24.5米的枯水位,今年低于枯水位时间比多年平均提前了80多天,为1971年以来最早。曾经的八百里洞庭本应该波涛浩渺,现在却干旱枯萎成了青青大草原(图4-6)。
山脉是地球的脊梁,河流是地球的血管,森林是地球的肺,湖泊是地球的眼睛。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千秋万代!
邂逅60年来最热的夏天!长江露出了河床,鄱阳湖成了大草原。据说人的一生最多也只能遇见两次这样炎热的夏天。
今天又是39℃,早上还算凉爽,到太阳一出来就热浪滚滚了。
又是一个全民核酸日,记得上次来也是,算来已经过去了十天。全国的疫情还是此起彼伏,武汉还算好,没有新增,这已经是最好的消息了。
高温天,生意可想而知,也只能卖一点算一点了。活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