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老人真的少吗
候鸟老人真的少吗?
不完全是。尽管在中国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但是有很多老人选择离散于全国各地,他们被称为 “候鸟老人”。
谁是候鸟老人?
候鸟老人是指那些退休后没有选择留在原居住地,而是迁移到其他城市或甚至其他国家生活的老年人。许多候鸟老人选择外出养老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部分老人因为经济条件比较好而选择在全国各地旅游、打卡,不同年龄层的老人出行方式也各有不同。
候鸟老人数量的变化
在政府推动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政策催生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离散而居。据统计,中国大约有1/3的老年人属于候鸟老人。全国各地都有类似于城市社区的组织,成为老年人离散养老模式的一种新的形式。总统一中央社科院于2019年进行的调查显示,现在中国有约5700万岁以上老人,他们大部分都并非定居在一个地方,他们常常接受城市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或互助,而不是像传统的定居养老模式一样,由家人或自己独自承担养老压力。
候鸟老人观念的转变
候鸟老人的诞生不仅仅是因为经济条件的好转和鲜花与掌声的诱惑,更是因为老年人的观念日益转变。60年代出生的人群到了退休年龄,他们大胆、潇洒,更愿意一个人去旅游、学习、运动和享受生活;70年代出生的老人有着更强的避免风险、追求健康的意识,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必须锻炼自己,且他们更符合 “三自”原则:自理、自助、自足。
候鸟老人的优缺点
相对于定居老人,候鸟老人更加得到了深度的“关爱”,且精神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候鸟老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候鸟老人的社交弱化,这样在离散养老后的他们更难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认同感,轻则带来的是寂寞,重则带来的是心理的压力。”此外,远离家庭的候鸟老人面临着无法得到家人照顾、信息普及不足、生活质量低、沟通障碍等问题。
如何更好地关注候鸟老人
对于国家和家庭而言,关注候鸟老人的问题至关重要。针对候鸟老人的现状,各地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城市社区组织品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整合资源、成为候鸟老人的补充家园。同时,完善城市和社区治理,加强民主、法治、公正、公开的优良传统,扩大候鸟老人公共服务的供给和质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总结
候鸟老人数量在与日俱增,也反映了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尽管候鸟老人存在一些问题,但候鸟老人生活安定、心态平衡、对外界开放,带给他们更多美好的人生体验,是一种新时代下的养老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