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基吧 niaojiba.com

媒体:拉什迪遇刺案为什么震动世界 事件导致英国和伊朗一度断交

本文已帮助了441749人

  小说《撒旦诗篇》的英国籍作家拉什迪,英文姓是Rushdie,这可不是个好词儿。

  这位拉什迪12日在美国纽约准备出席一个讲座时,大难降临。

  大庭广众、光天化日之下,一名男子突然冲上台对他发动袭击,75岁的拉什迪遭到殴打,身上被捅10~15刀,袭击持续了大约20秒。

  拉什迪当即倒地不起,同场的主持头部也受轻伤。现场讲台上的背景板上都溅了血迹。

  拉什迪遇刺后就倒在讲台上,随后被一群人围住抬起脚,目的是要让血液流向拉什迪的上半身,免得脑部失血。

  他的遇袭方式很像安倍晋三,毫无预警和防范的情况下,突然大难临头。

  一名协助现场急救的医生说,拉什迪身上有多处刀伤,其中一处在右颈,遇刺后仍有生命征象,但并未对他做心肺复苏术,现场有人不断高喊,“他还有脉搏,还有脉搏,还有脉搏”,似乎是招呼赶紧抢救。

  他的经纪人说,“消息很不妙,他可能失去一眼,手臂神经断了,肝部也被刺伤,现在还无法说话,需要使用呼吸器辅助”。

  凶嫌是24岁新泽西州男子马塔(Hadi Matar),是独自持通行门票来到演讲会场,警方暂时不清楚他的动机。他当时穿一身黑衣,戴了一只黑色口罩。

  活动主办方说,本来这场活动时要和拉什迪讨论一下,美国作为作家和其他流亡艺术家的避难所的问题。没成想,拉什迪自己都无法避难。

  自从1988年以来,拉什迪的作品《魔鬼诗篇》一书在伊朗被禁,被认为亵渎神明,一年后,时任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发布了法令,要求追杀拉什迪。事件导致英国和伊朗一度断交。

  伊朗政府一直与有关追杀令划清界线,但各地反拉什迪情绪一直没有消退,十年前,有半官方宗教基金筹得大约330万美元悬赏,拉什迪却说,没有证据显示民众对此感到兴趣。

  虽然拉什迪活到今天,但因为他那本书,至少有45人在围绕这本书的各种骚乱中被杀,其中包括拉什迪的家乡孟买的12人。1991年,这本书的一名日本译者被刺死,一名意大利译者在一次持刀袭击中幸存下来。1993年,这本书的挪威出版商身中3枪,幸免于难。

  死亡威胁和悬赏导致拉什迪在英国政府的保护下一直躲藏,其中包括24小时的武装警卫。拉什迪在隐居9年后出现,谨慎地恢复了公开露面,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对宗教极端主义的直言不讳的批评。他在十年前在纽约的一次演讲中说,恐怖主义实际上是恐惧的艺术,“你能击败它的唯一方法是决定不害怕”。

  拉什迪被认为是英国在世的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在2008年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为爵士,并在今年早些时候被授予荣誉骑士勋章,这是为艺术、科学或公共生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颁发的皇家荣誉。

  有人质疑,拉什迪数十年来一直受到威胁,还有300多万悬红,为什么不对这次活动进行更严格的安保?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写了一部具有宗教冒犯性质的《撒旦诗篇》,印裔英国作家拉什迪在伊斯兰世界激起愤怒。日前,拉什迪在纽约的一场活动中遇刺。后来经过抢救,已经关闭呼吸机,并且能够说话。

  但是,由此引起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国家的争论却愈演愈烈。

  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一些政客一方面谴责这一行为,一方面将拉什迪描绘为自由的象征。

  同样因为类似原因在几年前被攻击的法国《查理周刊》,则回应称应当捍卫“讽刺艺术”。

  与此同时,伊朗官方对此事虽未做回应,但是一些媒体赞扬了袭击者。

  伊朗的反应之所以被西方国家关注,主要原因是几十年前对拉什迪发起全球“追击令”的正是伊朗。

  目前正忙着与外交大臣特拉斯激战,并且已经明显落后的英国保守党党首竞选人苏纳克表示,这一事件为西方国家对伊朗的警惕敲响了警钟,呼吁加强对伊朗的制裁。

  同样作为印裔,苏纳克需要抓住各种机会挽回下滑的支持率。

  目前看来,由于袭击拉什迪事件本身应当被谴责,相比于西方国家政客们的借机发声,伊斯兰世界在官方层面普遍保持沉默。但是民间层面彼此的争论和碰撞则更加明显。消沉多年的文明冲突论,因这一事件再次被关注。 印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日前在美国纽约一场文学活动中遇刺,颈部和身体被刺数刀。这一事件成为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

  如果作为偶发事件,这种事不至于引起巨大关注,关键在于拉什迪遇刺的背景——他在他1988年出版的《撒旦诗篇》中对宗教的冒犯,引起很多伊斯兰国家的愤怒,甚至将他列为清除目标。

  数十年之后,这样的愤怒终于转化为行动。这不禁让人想起2015年法国讽刺杂志《查理周刊》事件。当时,这家杂志的工作人员也以类似的原因被枪杀。

  实际上,世界各地文化、文明不同,本来正常。即便不认同对方文化和文明,也不应无底线地随意踩低对方、抬高自己。

  但是,一些西方国家总是以言论自由为借口,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文明极尽讽刺、贬低甚至攻击,并标榜为艺术创作。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文化、文明间的冲突,以及西方国家自身的右翼化、种族对立、社会撕裂日益严重。

  在国际社会,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并非套话,而是应有的交往准则。但是,这一准则的建立,首先需要打破美国所谓的“基于规则的秩序”。

分享鸟叫声
点击右上角图标
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知道了